健康促进
科普在线丨抗核抗体检查:身体免疫系统的“预警雷达”
当我们的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、关节痛、口干、面部红斑、大量脱发或长时间发热时,医生会建议做一项叫作“抗核抗体(ANA)检查”的化验。这个听起来有些复杂的检查,是帮助医生发现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帮手。
什么是抗核抗体(ANA)
在了解抗核抗体之前,我们先认识一下抗体。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“士兵”,专门识别并攻击细菌、病毒、真菌等外来“敌人”。正常情况下,抗体可以保护我们免受感染。

人体的细胞内包含很多成分,如细胞核、细胞质、细胞器等。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人体自身组织细胞的抗体,就称之为自身抗体。如产生针对细胞核的抗体,就称之为抗核抗体(ANA)。抗核抗体(ANA)错误地把人体细胞内的“核成分”(如DNA、蛋白质等)当作敌人攻击,也就是“自己人打自己人”。这种现象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,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、干燥综合征等。
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,人体不单会产生针对细胞核的抗体,也会产生针对细胞质或细胞器成分的抗体。所以,现在已经把ANA的概念由原来的细胞核,扩展到了整个细胞,包括抗DNA、抗组蛋白、抗非组蛋白、抗核抗体及抗其他细胞成分抗体等。
为什么要做抗核抗体(ANA)检查
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,如系统性红斑狼疮、干燥综合征、系统性硬化症等在出现明显症状之前,血液中往往已经可以检测到抗核抗体(ANA)阳性。通过检测抗核抗体,医生就像拿到了一把“钥匙”,能够更快速、准确地打开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大门,并为后续的精准治疗提供关键依据。
抗核抗体(ANA)阳性怎么办
抗核抗体(ANA)强弱以滴度表示,从低到高依次为1:100、1:320、1:1000、1:3200等。滴度越高,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性越大;检测到抗核抗体(ANA)阳性时,会标注荧光模型,如均质型、核颗粒型、胞浆颗粒型等,通过显微镜观察荧光分布,不同模型对应不同的疾病。那么当抗核抗体(ANA)检查结果为阳性时就意味着一定会患病吗?
并非如此!
研究发现,约5%~15%的健康人,尤其是女性和老年人中会检测出低滴度(1:100)的ANA阳性,这时就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。如果仅有ANA的低滴度阳性,应该定期随访,观察抗体滴度有无升高以及是否出现临床症状。
若ANA滴度>1:320,并且补体水平降低,还出现了相应的临床症状时,应及时找风湿免疫科医生对病情进行评估,及时治疗。
哪些人可能需要做这项检查?
出现以下症状时,医生可能会建议检查:
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、疲劳、体重下降。
面部红斑、光敏感(晒太阳后皮疹加重)。
关节肿痛、肌肉无力。
口干、眼干、反复腮腺肿大。
手指遇冷变白变紫(雷诺现象)。
抗核抗体(ANA)就像身体发出的“预警信号”,帮助医生找到疾病的蛛丝马迹。当检查结果异常时,要积极配合医生进一步排查,但不必过度焦虑。科学认识检查意义,才能更好地守护健康!
本文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,就医请遵医嘱
参考文献:
1.抗核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(2018年版)
2.间接免疫荧光法用于抗核抗体实验室检测的中国专家共识(2023年)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