护理资讯
护理天地·“沉浸式‘患’位体验”活动之六丨以细节关怀传递医疗温度——本溪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开展“患”位体验活动
为深化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服务理念,切实改善患者就医体验,近日,本溪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组织护士团队开展“沉浸式‘患’位体验”活动。通过“角色转换”,护士们亲身感受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痛苦与需求,从而明确服务优化方向,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优质、贴心、人性化的护理服务,让医疗关怀温暖每一位患者。
一、“亲身体验”:从医护视角到患者感受的认知跨越
01心电监护:“数据背后的尴尬与不适”
以往操作时,医护关注的是导线固定、参数调整的“效率”;当护士们亲自躺卧体验时,才感受到电极片粘贴需暴露肌肤的尴尬、血压袖带充气时胳膊的发紧发麻、血氧指夹佩戴后的手指疼痛,以及长时间保持姿势时“不敢动、不舒服”的心理压力。

责护组长李景烨感慨:“我们从前只关注监护数据是否正常,这次体验让我们读懂了患者‘说不出口的感受’。”
02头部网帽:“勒痕里的隐形痛苦”
头部外伤或术后患者需佩戴网帽,医护曾以为“固定牢固即可”;但亲自佩戴后,才发现网帽松紧差一点就会天差地别,边缘勒额头、耳根部和脸颊被勒得生疼,摘帽换药时头发还会被勾扯得刺痛。

责护组长李景烨感慨:“患者的痛苦,不止在伤口,更在这些‘看不见的细节’里。”
03吸氧操作:“鼻端的刺激与心理的抵触”
看似简单的吸氧,在患者视角却满是细节:氧气流速对鼻黏膜的刺激性、鼻导管的塑料气味引发的恶心感、导管插入鼻腔时的“异物恐惧”……

责护李莲莲体验后坦言:“每一次导管触碰、每一次流量调节,对患者而言都意义重大。”
04约束带使用:“被限制的不安与生理不适”
为躁动患者使用约束带时,医护曾关注“固定是否安全”;但亲自体验后,才感受到手腕被固定时的本能发慌、长时间姿势导致的手臂发麻、手套型约束带的闷热出汗,以及腕式约束带过紧引发的手部麻木甚至损伤风险。

护士蒋思明总结:“哪怕松紧度刚好,‘被限制’的不安感也会特别强烈。”
二、“细节优化”:从体验感悟到服务升级
基于沉浸式体验的感悟,神经外科团队针对性推出场景优化措施:
01心电监护
1.拉帘遮挡,保护患者隐私;
2.定时帮助患者放松指夹、调整袖带位置,减轻不适;
3.患者翻身前先整理导线,减少牵拉。

02吸氧护理
1.详细讲解吸氧原理与浓度调整原因,缓解患者紧张;
2.调节氧流量时,先将鼻导管与氧气装置分离,避免直接刺激;
3.理解患者对鼻导管异味、异物感的抵触情绪,耐心解释疏导。

03头部网帽佩戴
1.用软布或纸巾垫起网帽系带,或更换科室自制网帽,增加舒适度、避免压伤;
2.摘下网帽时动作缓慢轻柔,防止拉扯头发。

04约束带使用
1.严格掌握使用指征,非必要不使用;
2.约束前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原因,缓解焦虑;
3.定时检查约束部位,协助患者活动肢体,满足饮水、翻身等需求;
4.手套型约束带保持拉链打开,确保透气。


三、以“患”位体验为基,绘就未来护理服务新图景
科室护士长李伟总结道:“‘以患者为中心’不是口号,而是要‘看见患者的难、理解患者的痛’。这场体验让我们把‘患者感受’从‘知道’变成了‘懂得’,而护理的温度,就藏在这些‘感同身受’的细节里,先懂患者的难,才能把服务做到他们心里。未来,神经外科将以此次‘患’位体验为起点,推动护理服务从‘细节优化’向‘体系升级’跨越,让‘共情式护理’成为科室服务的核心标签。”

面向未来,本溪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将从三方面深化“患”位体验成果:一是建立“体验-反馈-优化-复盘”的闭环机制,定期组织护士以患者身份体验新开展的诊疗项目,提前发现潜在不适点,将问题解决在服务落地前;二是推动“患者参与式服务设计”,邀请术后康复患者加入护理方案研讨,从真实需求出发,优化如康复训练流程、术后饮食指导等服务细节,让护理措施更贴合患者实际生活场景;三是把“共情能力”纳入护士日常培训,通过案例分享、情景模拟等形式,让“换位思考”成为护理人员的职业本能,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需求,更重视心理与情感关怀,真正实现从“治疗疾病”到“关怀全人”的转变,让医疗温度持续传递到每一位患者的就医旅程中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