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疗专题
世界哮喘日丨关爱呼吸健康 共筑畅享未来
一、认识哮喘:沉默的“呼吸之痛”
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,全球哮喘负担形势严峻。2021年,全球哮喘患者约2.6亿,死亡病例约43.6万例。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.2%,约4570万哮喘患者。自2010年后,我国青少年和成年人哮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。其典型症状包括:
1.反复发作的喘息、气促;
2.夜间或晨间咳嗽加重;
3.胸闷、呼吸受限。
??误区澄清:哮喘并非“儿童期自愈疾病”,成人也可能突发;规范化治疗可有效控制,但无法根治。
二、科学防治:早发现、早干预
高危人群需警惕
1.有过敏史(如湿疹、花粉症);
2.长期暴露于粉尘、烟雾环境;
3.家族遗传史。
日常管理关键点
1.遵医嘱用药:坚持使用控制类药物(如吸入激素),而非仅发作时急救;
2.规避诱因:避免冷空气、宠物皮屑、霉菌等过敏原;
3.监测呼吸:学会使用峰流速仪,记录症状变化。
紧急处理
突发喘息时,保持坐姿,立即使用速效支气管扩张剂,并尽快就医。
三、为什么吸入治疗是哮喘的首选?
1.直接作用于气道,起效快、副作用小:与口服或注射药物不同,吸入药物能直达肺部,迅速缓解气道痉挛和炎症,且全身副作用更少。
2.科学组合,有效控制病情:
急救药(如短效β?激动剂,SABA):急性发作时快速缓解症状。
控制药(如吸入激素,ICS):长期使用减少炎症,预防发作。
误区纠正
?“吸入激素会上瘾!”
解答:激素剂量极低,安全可控,不规范用药才危险!
?“只有发作时才用药!”
解答:控制药需长期规律使用,避免病情恶化。
四、如何让吸入治疗惠及所有人?
1.患者教育:正确使用吸入装置
医护人员示范:手把手教患者使用(如“摇→呼→吸→屏”步骤)。
辅助工具
储雾罐(Spacer):帮助儿童和老人更好吸入药物。
教学视频/APP:通过动画演示正确技巧。
约50%的患者未能正确使用吸入装置,导致药物无法充分进入肺部。
常见错误
未充分呼气→药物无法深入气道
吸气和按压不同步→药物沉积在口腔
吸后未屏气→药物被呼出
误区纠正
部分患者认为“哮喘无法根治,干脆不治”,或依赖“偏方”。
儿童哮喘患者可能被限制体育活动,成人哮喘职场中遭遇歧视。
2.社会支持:消除歧视,提高认知;
3.学校/职场保障:允许患者随身携带急救药物;
4.公益宣传:通过媒体科普哮喘知识,减少误解。
哮喘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规范治疗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让吸入治疗真正惠及所有哮喘患者!
专家简介
耿秀娟,本溪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,主任医师,医学硕士,辽宁青年名医,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“百”层次人选。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委员会委员,辽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、辽宁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常委、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呼吸生理分会常务理事,市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、市自然科学呼吸学科带头人。擅长肺部感染、支气管哮喘、慢阻肺病、呼吸衰竭、肺栓塞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监测及治疗,以及肺功能、呼吸机、气管镜的应用,对大面积肺栓塞、大咯血及重症哮喘等危重病的救治经验丰富。
出诊时间:周三上午
出诊地点:门诊楼6楼专家门诊
(出诊时间以实际情况为准)
参考文献:《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(2024年版)》